去年12月1日,一隊探險隊員正室內設計在南極大陸上跋涉。中國昆侖站是目前南極海拔最高的考察站。去年1月,時任智利總統皮涅拉抵達南極。美國阿蒙森-斯科特科考站位於南極點。
  這裡是南極。
  世界上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地區。酷寒刺骨,年平均氣溫零下25℃,極端最低氣溫達到過零下89.6℃,鋼鐵到了這裡都會變得如玻璃一樣脆;狂風肆虐,沿海地區地面風速每秒經常四五十米,被稱為世界的“風極”;滿目所及都是冰雪,95%以上的南極大陸常年被冰雪覆蓋,平均厚度2000米,然而全年降水量卻極少,被預防癌症稱為“白色沙漠”。
  千百萬年來,它以其極端的自然環境,拒人類於萬里之外,成為了地球上最孤獨的地台北港式飲茶方。但人類並未停住好奇的腳步,19世紀人類第一次踏上了南極半島。而今百年已過,這片神秘大陸上已經插上了30餘個國家的國旗。但即便如此,在這塊神秘大陸數千萬年的歷史面前,人類的考察活動,只能算是向它說了聲——“嗨,你好”。
  一百多固態硬碟年 人類其實剛識君
  在南極冰原勇救俄情趣用品船的中國極地考察船“雪龍號”已經脫困,但對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(以下簡稱極地辦)考察業務處處長趙萍而言,現在反而比“雪龍號”被困時更加為難。
  因為救援“紹卡利斯基”號,“雪龍”號的科學考察被延誤了近十天。在趙萍看來,無論哪個科考項目,都不能丟,但她必須做出取捨。
  “南極科考爭分奪秒,一旦延誤,不可彌補。我們現在都不知道該如何消化延誤的影響。但是,救人,是義不容辭的。”
  在我們這個從來不乏衝突和戰爭的星球上,如果要尋找一塊最接近“大同世界”的地方,那一定非南極莫屬。
  但它並非沒有爭端。
  這塊最晚被人類發現的大陸,歷史上曾有至少7個國家對南極提出過主權要求。
  而如今的和平,要歸功於1959年簽訂的《南極條約》。該條約凍結了南極領土爭端,並禁止提出新的領土要求,保證“為了全人類的利益,南極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,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。”
  同時,《南極條約》框架下《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》也明確規定,2041年前,任何國家都不能對南極的礦產資源進行開發。
  但是,競爭並沒有停止。只不過從之前的圈地運動變成了科研的競賽。
  “現在的南極,科學考察是最大的活動。”極地辦政策規劃處處長徐世傑向新京報記者介紹,“如此廣闊的地區,我們對它的瞭解才只有一百多年,認識遠遠不夠。所以當前的重點,都是放在認識和瞭解南極上。”
  包括中國在內,美國、俄羅斯、德國等大國都是南極科考賽道上的佼佼者。
  扎寨科考 南極之爭最和平
  如何評價一個國家的南極科考實力?
  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、歷史性的重點領域。”徐世傑說,我們可以從科考站點的布設、空中力量、海上力量、以及在南極大陸本身的活動能力等指標,來考察各國的實力。
  “首先是科考站的地點和數量。雖然這並非絕對,但總體來講和考察實力有關聯。”
  “其次是運輸工具,海上即破冰船;空中支援力量即飛機。”
  “另一個則是在南極大陸的活動能力,包括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,還有陸上的運輸車隊。只依靠科考站的話,活動範圍太小了。只有依靠站點,向外投射,才能讓考察範圍不斷擴大。”徐世傑說
  目前在南極,已經約30個國家設立了科考站(包括常年站和夏季站)。就數量而言,智利、阿根廷等離南極大陸比較近的國家,以及俄羅斯、美國、中國、日本等國在南極的科考站數量較多,其中最多的是俄羅斯,一共有8個。
  美國不僅在南極點上建有阿蒙森-斯科特站,而且還建設了號稱“南極第一城”、容納規模達數千人的麥克默多站。麥克默多站還有通往新西蘭的固定航班。
  “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時關閉了幾個科考站,現在都重開了。”徐世傑說,“俄羅斯在南極東方湖的考察上遙遙領先。而且俄羅斯的後勤支撐能力也很強,有從南非直飛俄羅斯新拉扎列夫站的飛機。”
  而德國,2009年新建的諾伊邁爾III科考站,總重2500噸,建在16根大型支柱上,通過液壓提升系統,在積雪太厚時可以抬高整個科考站,從而使科考站避免被逐年增高的積雪所掩埋。其先進功能曾震驚南極科考的“小伙伴們”。
  在徐世傑看來,近年來,各國對南極的興趣“越來越濃”。
  加入南極科研競賽的國家越來越多了。《南極條約》的成員國,從最初的12個增加到現在的50個。
  其中在亞洲,探索南極的新秀頻出。
  “在亞洲,日本在南極科考最早、實力也最強。韓國、中國、印度都可以說是新起之秀。就連過去對南極管理事務持有不同意見的馬來西亞,也轉變了原來的立場,積極地投身到南極科考中。”徐世傑說。
  “三十而立”中國人在南極探星空
  中國的南極考察始於1984年,今年正好“三十而立”。
  用“一船三站”可以用來歸納我國的南極科考格局:一船即“雪龍”號,三站是我國在南極建立的三個科考站:長城站、中山站、昆侖站。
  三個科考站,重點各有不同。
  作為我國第一個在南極設立的科考站,長城站處在亞南極的海島上,並沒有進入南極圈。“所以長城站重點開展南極生態環境對氣候變化的監測與研究。”趙萍說,此後的中山站和昆侖站,則逐步向南極內陸挺進。
  “中山站是我國真正在南極大陸上建立的科考站。地理位置不同,開展的項目也和長城站不同,主要是建立了高空物理觀測網、高頻雷達天線,開展對南部天空的監視。我國在中山站所處的拉斯曼丘陵地區開展的地質科學考察,取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。”
  而2009年1月建成的昆侖站,則是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,也是南極海拔最高的考察站。
  “昆侖站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觀測站址。”趙萍自豪地介紹道,“那裡天氣變化小,空氣水分少,沒有擾動,是開展宇宙暗物質、暗能量、類地行星觀測的理想之地。觀測條件接近於位於空間的哈勃望遠鏡。”
  2014年,步入而立之年,中國南極科考“一船三站”的格局也將發生改變。
  就在1月3日,中國在南極的第四座夏季科考站“泰山站”完成了主體封頂,“第五個科考站也通過了國務院的審批。”趙萍說。
  在南極,運輸能力決定了活動範圍。現在,我國只有“雪龍”號搭載的直升機,沒有固定翼飛機。而明年,中國南極科考將結束沒有固定翼飛機的歷史。
  “我們已經和美國簽訂了合同,選購了他們生產的Basler BT-67固定翼飛機,計劃明年五六月份交接。”趙萍介紹說。
  Basler BT-67能在地面環境溫度零下50℃以下飛行,“主要用於中山站和昆侖站兩站之間的運輸。”
  “一船”也將成為歷史。
  “去年我們已經完成了新破冰船的國際招標。”趙萍說,“因為我國沒有建造破冰船的歷史,所以選擇了國內外聯合設計,國內建造。新破冰船能夠前後雙向破冰能力,可以在厚度不低於1.5米+0.2米雪的極區海冰中,連續破冰航行和向後破冰航行。”
  但中國面臨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,“各國在南極的投入都有加強的趨勢。”徐世傑說。
  昆侖站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觀測站址。那裡天氣變化小,空氣水分少,沒有擾動,是開展宇宙暗物質、暗能量、類地行星觀測的理想之地。 ——國家海洋局極地辦考察業務處處長趙萍
  展望
  “南極科考是對未來的投資”
  豐富的自然資源,是吸引各國和平逐鹿南極的重要原因。
  幾十年科學考察證明,南極大陸及其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及油氣。一些地質學家認為,南極蘊藏著世界上最大的鐵礦。此外,這裡還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,估計儲量超過5000億噸。
  南極還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,主要有磷蝦、企鵝、海豹、烏賊、鯨類和魚類。南極大磷蝦是地球上最大的單種生物資源之一,有數字稱其現存量為6.5億至10億噸, 這相當於目前全世界漁獲量的總和,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一個動物蛋白庫。
  “南極的礦產資源開發被凍結,但海洋生物資源是可以進行捕撈利用的,”徐世傑說,各國尤其在南極生物基因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展開了競賽。前幾年,中國也開始派船捕撈磷蝦資源。
  而除了資源,南極對科學家們而言,更是一座難得的天然實驗室,這裡未經人類破壞,有著太多值得去探索的領域。
  徐世傑說,現在南極考察有幾大重點領域,包括對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有影響的海洋、冰川、臭氧和大氣觀測,關係全球生態環境和海洋生物資源的研究,以及地殼變化、地層構造和空間科學的研究。
  “南極的歷史有數千萬年,而人類對它的認識,才只有一百多年。”徐世傑認為,南極的科考,是一種未來的投資。對於這片無人居住的大陸,認知才是最大的話語權,認知也將引領南極未來的發展。“誰瞭解得最多,誰最有影響力。”
  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位夢華也有同樣的看法。現年72歲的位夢華是最先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人之一,也是把五星紅旗插上北極點的第一人。
  “如果將來人類要解決南極的問題,沒有科考站、沒有認識,也就沒有什麼發言權。所以南極考察也可以說是一個針對未來的競爭。”位夢華說。
  影響
  南極如何關聯我們的生活?
  研究遙遠南極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?
  “有的科學研究可以很快地轉化為生產力,是比較實用的,”位夢華強調,“另一種是比較基礎的研究,是比較長遠的課題,可能不能馬上見到立竿見影的好處,但是它卻是必要的”。南極考察,大部分也屬於後一種。
  儘管如此,南極科考已在很多方面深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。
  最廣為人知的是南極臭氧空洞的發現,徐世傑說,“人們此後才意識到冰箱製冷劑氟排放產生的影響,對其進行了限制,由此引發了一場白色家電的革命。”
  再比如,如果在南北極發現污染物,就說明污染物已是全球性的。在南極發現了殺蟲劑DDT,就反映出DDT經過大氣和海洋的循環,仍然沒有消解。這個研究成果就推動了DDT被禁用。
  南極環境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靈敏指示劑,“兩極是全球冷卻的發動機。全球氣候異常、厄爾尼諾現象等,都和南極有很大的關係。南極在全球變化、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,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。”徐世傑指出。
  讓南極觸手可及的,還有南極旅游。有數據稱,現在每年有3萬人造訪這裡。
  位夢華擔心,過多的游客會污染這片“地球上最純凈的地方”。趙萍則認為,南極旅游要兩面看待。旅游會“拓展大眾認識南極的渠道”,但擔憂的確存在,即無序旅游會損害南極環境和生態。
  “但按南極條約,凡是對南極環境造成影響,無論是科考隊員還是旅游者,追索的是所在國的責任。”趙萍說,“所以最重要的有效引導,旅游者也要註意保護生態環境,做到有序,不要影響正常的科考活動。”
  B04-B05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高美  (原標題:“逐鹿”白色大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v58ovrmm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